育儿有道|顺应孩子一时的“小气”,孩子长大后才会“大气”!
#陪伴式成长##亲子出行##亲子健康守护计划##和顶端一起过夏天##顶端作家造星计划#
宝宝家长问:
宝宝刚过两岁,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变小气了,爸爸睡午觉盖了她的小被子,结果孩子不依不饶,非得让爸爸把被子还给她,玩具也不让动了,小朋友来做客,也不愿意把玩具给小朋友玩了。这要怎么办呢?难道孩子要变成小气鬼了吗?"
(资料图)
马同学说:
孩子在1岁半-2岁时,突然间变成"小气鬼",自己的东西不让别人动——这是孩子进入"物权敏感期"的征兆。
"物权敏感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往往和"第一逆反期"、"秩序敏感期"交织在一起。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开始有了"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这样的想法。在这一时期,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我的"、"别人的"、"公共的"这样的概念:
1. "我的":我拥有这件物品,可以支配这件物品,如果有人想要用,就需要得到我的同意,更不可以被轻易拿走。
2. "别人的":别人拥有并支配这件物品,如果我想用或看看,需要征得别人的同意,我不可以轻易带走别人的物品。
3. "公共的":这件物品我可以用,别人也可以用,我不能独占,如果同时想用这件物品,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比如"先来后到"。
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切不可在物品归属方面跟孩子开玩笑,如"这个玩具你送给我吧!不给我?小气鬼!",更不可以轻易处置孩子的物品,尤其是玩具。许多家长都有过私自将孩子玩具送人的经历,孩子往往都会哭闹,而家长则大多会斥责孩子"小气"——这样的行为容易造成三个后果:1.给孩子贴"小气"的标签,使孩子在心理暗示或"破罐破摔"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小气"。2.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不清,乱拿乱抢别人的东西,成为他人眼中的"熊孩子"。3.对家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极大缺失,与家长产生隔阂,甚至开始崇拜力量与金钱,形成扭曲的世界观。
那要怎样帮助孩子度过"物权敏感期"呢?
1.帮助孩子认识家中物品的归属权。即哪些是宝宝的,哪些是妈妈的,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公共的,如果动别人私有物品要先征得同意,并在生活中贯彻落实。
2.让孩子自己管理私有物品。比如给孩子开辟出一个玩具角,专门放玩具,而如何摆放玩具,让孩子自己做主。
3.通过一些交换游戏,或生活中的交换行为,孩子明白,交换物品并不是失去了这件物品,相反,还会达到成倍的效果。如"爸爸用了妈妈的洗面奶,妈妈用了爸爸的洗发水,爸爸妈妈两个人的脸和头发都干净了"。这样可以给三岁以后的分享行为和社交打下基础。
4.当有其他人侵犯到孩子的"物权"(比如其他孩子讨要玩具)时,坚定地站在孩子一边。家长此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孩子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大好时机。
5.当孩子侵犯到其他人的"物权"时,用"同理心"让孩子自己把东西放回去。如"别人要是要带走你的玩具,你是什么感受呢?你不开心,对方也一样不开心。"
有人曾做过一场关于"分享行为"的实验:把一些孩子分成两组,让他们带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里,和同组的其他孩子一起玩,其中一组在玩具上分别标明归属者,另外一组则不标明。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有玩具上全部标明归属者的一组孩子分享程度更高,现场气氛也更热烈。可见,孩子对物品的归属越有安全感,就越愿意把玩具拿出来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因此,顺应孩子一时的"小气",孩子长大后才会"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