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生态修复央企样本:当1000万株树种在荒山上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公培佳 贵阳摄影报道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不久前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几组卫星对比图,其中第一组显示的是2013年11月和2022年8月的贵州省安顺市新铺镇金龙村,石漠化的贫瘠山村十年后成了青山绿水。
(资料图片)
假如卫星视角自新铺镇向东移动大约400㎞,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南临,把13年前一片20平方公里的石漠化区域和如今的中铁国际生态城,也拼成一张对比图,将是更为震撼的石漠化生态修复样本。
《华夏时报》记者近日在中铁国际生态城采访时,看到的不仅有绵绵青山绿树成荫,还是一个承载了峡谷探险观光4A风景区、国际康体养生中心、民族风情小镇、超大型购物SHOPPINGMALL、商务办公、企业总部、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休闲中心、温泉度假中心、超五星酒店群、综合居住共50余个文体旅商养配套产业,并已入住超3万人的生态大城。
如果不是看到资料图片,很难想象,这里13年前还是一片缺水少土种不出庄稼、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和第三产业、“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石漠化贫困之地。
蝶变始于2010年12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中铁与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两级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由中铁置业文旅公司投资800亿元对20平方公里的石漠化区域进行治理与开发,建设一座新型生态新城。
“项目原宗地范围内土地均为未开发毛地,完全石漠化土地面积8600余亩,占项目总面积27.5%,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0000余亩,占项目总面积33.8%,山地、坡地、干沟面积高达90%。”中铁置业文旅贵州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光勇告诉本报记者:为了对石漠化区域生态治理修复,相继投入了40多亿元,寻找并铺设水源,运来了大量的客土,种植了1000多万株树和100万㎡人工林草……
石漠化之痛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与贵阳毗邻的龙里县更是喀斯特地貌的重灾区。
石漠化也常常被称为“土地癌症”。地质专家的解释是: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山石受到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植被难以生存;石漠化与荒漠化不同,后者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前者却多在降水丰沛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集中在喀斯特地貌。
作为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2%,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据统计,贵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生态恶化已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移民搬迁的一度高达45万人。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贵州就有55个。
“原来这里‘老火’得很,到处是石头,水也没得,不出种,栽的包谷杆杆只有拇指那么大点,结出来的包谷个头也小得可怜。”中铁国际生态城片区原住民回忆起十几年前就像在饮一杯苦酒。
年近六旬的原住民王孔兴老人现在是中铁国际生态城内一名绿化养护工,据他介绍:“以前的山头上基本都是石头,薄薄的一层土,树木非常少,种点粮食只能勉强解决一家人温饱问题。”王孔兴并不是个案,在这个13年前人均年收入仅有2700余元的山村里,外出打工成了村里大部分壮年劳动力无奈选择,留在村里的大部分人住在石板搭就的破落房屋里,昏暗逼仄的房间、泥泞的院坝堆落着杂物、牛马鸡鸭的粪便在院子里到处都是。
“缺水少土,甚至是没有水没有土,土地没有生产力,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那这个地方就是贫困。”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熊康宁解释称。
言犹在耳,13年前,当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签订时,贵州还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彼时的项目所在地是极度贫瘠的山村,几乎没有任何工业支撑,传统农业发展受到石漠化严重制约,是省市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百姓生活缺水少土,常年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
要知道,这个地方虽地处龙里县,土地贫瘠、山高水远,却毗邻龙洞堡国际机场,距离省会贵阳主城区也不过15公里,位于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和贵龙城市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在周边陆续依靠丰富的民俗资源、自然资源和区位规划快速发展的时候,不得不备受石漠化之痛的煎熬。
在一张白纸上泼墨或许容易,摆在中铁置业文旅公司面前的课题,却是先要偿还石漠化对大自然欠下的巨大旧账。
“想要修复大部分石漠裸露的地形地貌几乎等于生态再造。”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开发建设前,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技术团队带领人来做专题调研,座谈会的发言直指问题核心。
6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以贵州在石漠化治理上取得的相关成就作为案例,播出新闻专题《一问到底:治理见成效万里石漠如何上演绿色“逆袭”》;而中铁国际生态城项目治理石漠化的大幕早已徐徐展开。
再造青山绿水
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以往的石漠化治理中,只注重对土壤的恢复。事实上,水、土和植物都非常重要,石漠化需要系统治理:首先要将大气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进行统筹调配和储存,实现上游有水;其次需要在石质坡面实行坡改梯工程,用石材或植物建设梯田留住土壤;最后还要选择适合生长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植物。
在对项目地质地貌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负责项目治理开发建设的中铁置业文旅贵州公司联合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全面开启了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先去除石头表面的土壤,再覆盖有机质含量高的新土,有了土才能种植树木和林草,同时还要解决水源难点。
据刘光勇介绍,工程管理部翻山越岭,踏遍了区域周边的每一片土地,终于在距项目16㎞外的水场乡找到了适合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龙潭河;但由于当时交通基础设施简陋,只能用马队驮运水。
“马队驮水犹如杯水车薪,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技术团队反复测算,决定在水源和项目之间建个泵站,采取输、配串联。16公里管道建成后,泵站扬程高达260米,高扬程长距离输送让泵站运行面临高难度及高风险,泵站如遇停电将会产生水锤,很容易发生爆管、停机事故,严重时甚至摧毁整个泵站设施。经过科学计算,不断优化方案并经过无数次的安全试验,最终采取“水锤防护”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水来了。
“修路、引水、覆土、植被,项目前期花了6年的时间。”刘光勇称,相继投入40多亿元对区域石漠化山地进行系统整治,山上种下了100万㎡人工林草和1000余万株树,恢复植被面积超5000亩。昔日的石漠荒山,如今青翠环绕、绿水长流、生态宜人。项目内还建成市政道路80㎞,铺设水电管网100㎞,完成景观绿化27万㎡、山体公园7万㎡、人工景观湖11个,修建污水处理厂2座、污水提升泵站6座,改造项目水源4处,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原始局面。
再造青山绿水显然只是中铁国际生态城的第一步。
在项目启动之初,就选取了地理位置最为便利之处,按照城市社区结构,修建了包括房屋、学校、医院、超市、停车场、图书室、农贸市场等相关功能配套一应俱全的35万㎡的现代化安置小区,项目区域内原住1200余户共4000余名居民按照每人60㎡住房面积标准得到了妥善安置,让老百姓从低矮破旧、缺水缺电的民房搬进了现代化新房,从农民变居民,统一纳入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在项目开发建设中所需的劳务用工优先选择原住居民,并配合政府广泛开展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工作,累计提供工程施工、材料运输、物业服务等工作岗位3万余个,目前人均年收入3.6万元至7.2万元不等,相比2010年项目启动之前的人均年收入2700元已翻了10多倍。
截至目前,中铁国际生态城参建企业累计向地方政府缴纳税费超30亿元,龙里县年度GDP总量由2011年的30.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26亿元,连续三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经济发展综合测评已进入全省县域第一方阵。
记者在中铁置业文旅贵州公司的荣誉墙上,看到了一块“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奖牌,背后则是中铁置业在这片石漠化荒山上打响生态文明实践、推动脱贫攻坚的央企社会责任和担当。
而这,依然不是中铁国际生态城的目标使命。
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作为贵阳唯一的国家级临空经济区,不仅是贵州省贵阳市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空港窗口,更是未来高精尖产业、物流产业、旅游产业的中心枢纽。中铁国际生态城正位于其核心区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更高的期待是建一座宜居宜游宜学宜康养宜休闲宜创业,并集城市、社区、产业、消费、生活各种维度全面覆盖的新型生态城镇标杆。向绿水青山要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蝶变:一座生态大城
在中铁国际生态城的顶层设计中,自规划设计伊始,就思考的是如何在生态修复石漠化之后创新城镇化建设模式,改变粗放式空间改造状态,变“造城运动”为城市运营。
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据时任中铁置业文旅公司总设计师的任朝刚介绍:“20平方公里本可居住约25万人,但生态城建成后,每平方公里实际承载人口不超过5000人,总人口控制在10万人左右,这样的低密度设计使私密性和舒适度得到最大保障的同时,也是对自然生态最好的保护。”
“我们坚持把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作为提升品质的重要举措,促进公共资源在区域间均衡配置。”项目总工程师张海彬称:中铁国际生态城先后投资了200余亿元,建成中铁大道、巫山峡谷大桥、区域交通路网、水电气综合管网、污水垃圾处理站、绿化亮化工程、教育医疗等项目,填补了贵阳市和龙里县之间的区域发展空白,实现了贵阳龙里城乡均衡发展。
13年后的今天,中铁国际生态城已累计投资超410亿元,开发面积770万㎡,探索建立了“一级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二级房地产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资产运营”的发展模式,按照“以旅兴城、以文兴城、以居兴城、以养兴城、以教兴城、以娱兴城”的城镇发展新思路,“三谷一城一带”功能布局已基本呈现,以产城融合新思维赋能城市发展,推动新型生态智慧型城市建设加速度发展。
《华夏时报》记者6月下旬连续两天在中铁国际生态城走访后发现,这里早已超出地产项目范畴,而是一座城,一座以自然人文为依托,主题公园、体育公园为主线,康体休闲、养生养老为支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平台,“旅、居、业”协调发展的全业态综合性生态新城。
一座城必然需要坚实的产业基础。据了解,以丰富的美食、住宿种类为基础,白晶谷问水温泉小镇一站式休闲,摩都娱购公园多业态商业综合体,中铁彩虹营地设“两园一馆”,国家“AAAA”级景区双龙镇巫山峡谷综合游玩之外,中铁国际生态城还在文化、体育、教育上做足了文章,如与贵州省文联、省美协合作成立了贵州省文艺人才孵化基地;引入NIKE国际运动训练营,拥有全进口高端设备健身馆、五星级恒温泳池与整层地暖系统、贵州最高的室内攀岩墙、专业击剑场馆、室内篮球馆等;引进名校,从幼儿园到中学全系列配备,提供优质的九年义务教育……
“中铁国际生态城人均拥有20㎡的体育运动场,这是目前中国人均拥有体育场地的13倍。”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城内已打造成“贵阳中央体育区”,拥有5000亩的山地户外运动公园、42公里山地徒步道、木球训练基地等11大主题运动场,能享受到专业竞技类、时尚潮玩类和大众休闲类等23大特色运动项目。
不仅如此,中铁国际生态城在开设社区医院基础上,投资6亿余元引进医康养综合体项目,占地面积51亩,具有二级专科康复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中医理疗会馆、全龄康养会所、活力养老公寓、养老照护中心等8大业态,建成后将成为贵州首个大型医康养综合体。
“这是国务院住建部首个‘健康养生养老设施规划建设国家标准示范项目’;2013年被列为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和‘100个城市综合体’示范项目,2017年项目被列为贵州省21个生态体育公园重点建设项目,2018年入选中国高校房地产专业首本案例教材,2021年荣获贵州省级旅游度假区称号,目前已两获中国房地产行业最高奖项‘广厦奖’。”上述负责人介绍称。
随着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中铁国际生态城近年来年均接待观摩、访问、旅游、参观人数超200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小长假仅首日接待游客就超过了3万人。6月下旬,大热的超级英雄巡回展空降,上万家庭集体打卡,中铁国际生态城成了网红聚集地。
项目社会经济价值和发展引擎效应凸显,生态城及周边成了投资热土,吸引了10余家头部企业进行投资。目前,中铁国际生态城累计落地产业74个,其中已运营产业52个,在建产业22个。
2022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教授到访中铁国际生态城,对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成果、项目可持续性发展及城市综合发展成果等内容进行了实地调研后称:在原本石漠裸露、土壤贫瘠、植被稀少的喀斯特地貌上,打造一座生物多样、环境优美、文化多元的生态之城,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